書架
白眼觀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3章 忽覺寺(4/5)

-
沈邈來安州,其一是不想那麽早回京都,其二是幫父親向夏籲孜示好,其三就是安州的筆墨畫作。
忽覺寺,沈邈早有耳聞。是除去三大佛寺外最大的寺廟了。早些時候,隻是個普通的小寺廟。但是從十年前謝僚提筆畫下了那張釋迦如來,忽覺寺一炮而紅。後來也不少文人墨客來瞻仰畫作,也留下不少佳作。這幾年香客越來越多,寺廟也擴建不少,但是這僧人還是比較少。大概錢少事多,和尚也不願意來了。
九月早就是桂花開的時節了,而欄杆外一簇一簇的綠蔭也就灑下了幾點黃花。
沈邈動了動鼻子,一點點清香。也沒有傳聞中的十裏飄香。
未必言得此間樂,但沈邈確實享受一個人在大雨初霽的時候行走在這樣一般的長廊之上。
花鳥圖,山水畫,還有不少佛菩薩的慈悲畫像,也有兩幅石刻的文章。其中不乏佳作,也不少未完的殘作,不論好壞一律掛了出來。
魚龍混珠,忽覺寺大概最不值錢的也就這幾幅畫作了。聽說每日都有寺僧清點數目,有意的香客贈忽覺寺畫作都將掛於此,留一契語等有緣人。
若有人來此看上某畫,將其告於寺僧。寺僧便會遞他所作之人的契語,答上了便可取走,未了便隻能另待良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名了的揭語被好看地書寫在一段宣紙上,未見落款。本就是靜心的佛語,書者卻以行帶草的筆墨寫下,未見潦草之意。
沈邈不由得入神。
不算大家寫法,不算熟練,不算非常佳作,清俊瀟灑又些許溫和,倒像是尋常落筆成文一般。
-
“臣聞因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稚子孩童的聲音忽然入耳。
沈邈回神,又往長廊盡處走了幾步。果見一男子半束發著一襲白衣於台階高處,閉眼靜坐——白祈辭?
席下約莫二十幾個孩童,穿著各色衣物。有三歲稚子也有十多歲的孩童。
“臣雖草芥之微,而有後迫之懇,惟天地父母哀而憐之!”
是夏籲孜所作的《上德宗皇帝書》,說起來自己的父親也喜歡這篇文章,盡管沈覺簌覺得夏籲孜太過裝了。
那時候謝僚發配北疆,父親也辭官在京都當個遊手好閑的前將軍,沈邈六歲多,父親總是喜歡念這篇奏章給她聽。
-
“臣幼時離家,遠走京都,身處異地,幸得亭常為友。每見亭常,關懷備至,如見兄父。”不由得沈邈在長廊外一躍坐在了欄杆上,背靠長柱,跟著這群孩子念了起來。
“今者竊間其得罪逮捕赴獄,聞言有滿門抄斬之罪,舉京驚號,憂在不測。”
不知不覺聲音小了許多,沈邈勾起嘴角,繼續隨剩下的學生朗讀,“臣竊思念,亭常居家在官,忠厚純良,無大過惡。惟是賦性愚直,不願見有奸臣當道,亂象頻發,好談古今得失。前後上章論事,其言多有偏頗,有失禮數。陛下聖德廣大,不加譴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