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榜下捉婿,腹黑夫君美如花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36章 前塵往事(2/4)

“先生,此話怎講?”
孫元苑將他的前半生經曆娓娓道來。
他從小聰慧,記憶力超群,十三歲中舉,十五歲參加省試,可謂年少得誌,是有名的麒麟才子。
參加省試時,他見試題簡單,快速的揮毫潑墨,不多時就答完了詩題,於是第一個交卷。
現場考官見他交卷早,就問他:“緣何這麽快交卷。”
年輕氣盛的孫元苑答道:“今科試題簡單,不用多費心力。”
不多時他的言論就傳到了當時主考官的耳裏,主考官認為他狂妄自大,不堪重用,一氣之下就在他卷麵畫叉,導致他直接落榜。
經過三年的勤思苦讀後,十八歲的孫元苑終於迎來了他的第二次科考。
當科策論的考題是治旱災,孫元苑洋洋灑灑寫了萬字,提了取消苛捐、開倉放糧、修渠引水等諸多建議。
閱卷的主考官是個墨守成規之人,認為他抨擊了朝廷弊端,此等考卷內容不能呈給官家,同樣將他劃掉,致使第二次落榜。
孫元苑心中多有不平,一身抱負無處施展,又痛恨科考製度迂腐,不能廣開言路,因此開始四處遊學。
當他走到廬山時已經窮困潦倒,靠為人抄書寫字畫勉強維持生計。
一位好友欣賞他的才學,不忍他流落市井,便將他推薦給了馮山長。山長在見過孫元苑後,也深感他才學過人,便收留他在書院讀書,一住便是半年。孫元苑日日聽先生們讀書、講學、辯論,身上的戾氣也漸漸消失殆盡。
馮山長鼓勵他走出落榜的陰影,勸他繼續趕考,不要放棄求仕,但孫元苑清楚自己的性情並不適合爾虞我詐的官場,堅定的表明不會再參加科考。
馮山長見他心意已決,默默為他引薦了很多飽學之士以及大儒,孫元苑在士林界也逐漸有了名聲。
幼年的崔容時早慧,在讀書上天資過人,常常過目不忘,崔太尉為他找了很多先生,但不是先生自請離去就是崔容時不喜歡。
小時候的崔容時酷愛提問題,常常會問先生諸如太陽為什麽東升西落、水流為什麽要匯聚大海這樣的問題,很多先生都會被問住答不上來,更有甚者會覺得學生不應該學這些沒有用的東西,極大的打擊了小容時的學習積極性。
正巧有人向崔太尉推薦孫元苑,說他才思敏捷,不固守成規,於是崔太尉便讓人請他來做西席。
孫元苑極其欣賞崔容時的聰慧、巧思,每每被問問題都能認真解答,即使答不上來也會努力去求證,不會因為學生年紀小而輕視。
年幼的崔容時高興於有人肯認真對待他的問題和想法,對這個眼界開闊、見解獨到的先生分外尊重,師徒兩人一拍即合,相伴多年。
聽完孫元苑的經曆,馮沅君也感慨頗深,“父親在世時常提起你,說若是生逢盛世,你必將大有作為。父親在臨別時還在告誡學生,說人這一生起起伏伏,身處高處時,不要迷失自己,丟失本心,身處低穀時,也不要放棄自己,應該繼續向上,方為君子之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