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頭爐香等(1/4)
前幾年的一個夏天,我到某地旅遊。某日,我獨自在富城市郊五峰山一大片竹林中穿行。竹林幽深,所見所聞,唯青光鳥語而已。
前麵忽然來了個道童。這道童清純可愛,笑容可掬。在確認了我是《道德經發微》一書的作者後,道童說,他奉其師之命,將其師所著幾本日記送給我,請我將這些日記“斧正”後,通過網絡或者出版社行世,至於其間涉及著作權的種種事務,統統由我全權代理。說罷,他就雙手捧著一個青布包,送給我。
我趕忙雙手接過青布包,問他的師父是誰。道童說,這些日記中有。我低頭打開青布包,發現果真是五冊裝訂好的打印稿,但封麵上沒有任何字。我正要翻看,卻隻覺得眼前一晃,道童對我一揖到地,然後往他來的方向拔腿就跑。我還沒有反應過來,轉眼間,道童已經不見蹤影。
我懷疑是在夢中,跺了跺腳,竟然不是夢,且青布包和這五冊書稿,的的確確在我手中。
回到旅館後,我把這些書稿拿出來,隨便抽了幾冊,粗粗翻閱。這些果然都是日記,作者是一個叫白鹿觀的道觀的主持,想必是一位老道士。日記短的隻有十幾個字,長的竟然有好幾千字。好幾千字的日記,在古代日記中,幾乎沒有。可是,現在有語音轉換成文字的電子軟件,日記寫萬字,也是可以的。至於這些日記的語言,可稱清通,也還雅潔,但其所記,大多是道觀的日常事務,送往迎來,很是瑣碎,連我也不想看,如果發到網絡,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喜歡看的讀者,不會很多。看了一會兒,我就把這些日記,放回那青布包中。
我結束旅遊打道回府的時候,把那些日記,放在我的行李箱中,帶了回來,因為,那畢竟是人家鄭重托付給我的書稿,不管內容如何,水平如何,畢竟是老道士的心血,我不能隨便拋棄。
某個長假,我閑來無事,就把那些日記取出來,從第一冊起,仔細閱讀,如果其中確實有可取之處,就選取一些,在網絡發布,也算是對老道士一個交待吧。
仔細讀了第一篇,我就對老道士有了好感。讀到其中的第二篇,我驚喜地發現,這老道士,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呂洞賓!接下來的每一篇,我都細細讀了,且有了更加多的發現。這個呂洞賓,既可以和人交往,也可以和神交往,人神之間,轉化自在無礙。除了這個神通外,他似乎也就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了。
盡管其中大部分篇幅,確實瑣碎、沉悶,且重複的事務和觀點很多,難以令人感興趣,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篇章,非常有趣,讀者很可能會喜歡。於是,我就將這些篇章選錄出來,編成《呂洞賓手記》,竟然也有20多萬字。
我又把《呂洞賓手記》讀了兩遍,不料又有驚喜:這些篇章結合在一起,初看起來,似乎顯得散漫無序,但實際上,確實有中心事件在,有道家的思想主題在。
於是,我題了一首七絕:
莫向三清問夙因,身勞誌苦兩艱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前麵忽然來了個道童。這道童清純可愛,笑容可掬。在確認了我是《道德經發微》一書的作者後,道童說,他奉其師之命,將其師所著幾本日記送給我,請我將這些日記“斧正”後,通過網絡或者出版社行世,至於其間涉及著作權的種種事務,統統由我全權代理。說罷,他就雙手捧著一個青布包,送給我。
我趕忙雙手接過青布包,問他的師父是誰。道童說,這些日記中有。我低頭打開青布包,發現果真是五冊裝訂好的打印稿,但封麵上沒有任何字。我正要翻看,卻隻覺得眼前一晃,道童對我一揖到地,然後往他來的方向拔腿就跑。我還沒有反應過來,轉眼間,道童已經不見蹤影。
我懷疑是在夢中,跺了跺腳,竟然不是夢,且青布包和這五冊書稿,的的確確在我手中。
回到旅館後,我把這些書稿拿出來,隨便抽了幾冊,粗粗翻閱。這些果然都是日記,作者是一個叫白鹿觀的道觀的主持,想必是一位老道士。日記短的隻有十幾個字,長的竟然有好幾千字。好幾千字的日記,在古代日記中,幾乎沒有。可是,現在有語音轉換成文字的電子軟件,日記寫萬字,也是可以的。至於這些日記的語言,可稱清通,也還雅潔,但其所記,大多是道觀的日常事務,送往迎來,很是瑣碎,連我也不想看,如果發到網絡,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喜歡看的讀者,不會很多。看了一會兒,我就把這些日記,放回那青布包中。
我結束旅遊打道回府的時候,把那些日記,放在我的行李箱中,帶了回來,因為,那畢竟是人家鄭重托付給我的書稿,不管內容如何,水平如何,畢竟是老道士的心血,我不能隨便拋棄。
某個長假,我閑來無事,就把那些日記取出來,從第一冊起,仔細閱讀,如果其中確實有可取之處,就選取一些,在網絡發布,也算是對老道士一個交待吧。
仔細讀了第一篇,我就對老道士有了好感。讀到其中的第二篇,我驚喜地發現,這老道士,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呂洞賓!接下來的每一篇,我都細細讀了,且有了更加多的發現。這個呂洞賓,既可以和人交往,也可以和神交往,人神之間,轉化自在無礙。除了這個神通外,他似乎也就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了。
盡管其中大部分篇幅,確實瑣碎、沉悶,且重複的事務和觀點很多,難以令人感興趣,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篇章,非常有趣,讀者很可能會喜歡。於是,我就將這些篇章選錄出來,編成《呂洞賓手記》,竟然也有20多萬字。
我又把《呂洞賓手記》讀了兩遍,不料又有驚喜:這些篇章結合在一起,初看起來,似乎顯得散漫無序,但實際上,確實有中心事件在,有道家的思想主題在。
於是,我題了一首七絕:
莫向三清問夙因,身勞誌苦兩艱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