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妖由人興(2/4)
於是那幾年我父親總是被邀請去喝酒,他喝酒的同時,老青牛會被安排到牛棚與人家的母牛接觸。
可惜那時老青牛已經歲數大了,沒享兩年豔福就走了。
我父親堅持按家人的標準給他辦了葬禮,把老牛埋在了山裏的祖墳邊上。
我家後來的小牛也是那頭老牛的後代。
第二個影響就是我上學了。
外公知道了事情的經過,誇我小小年紀就能夠應對這種危險,確實是天選之人,然後要求我必須要盡早上學。
我當時很不理解,為啥明明自己做了很厲害的事,外公還要懲罰自己。
可現在想想,在柳家坳上學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
柳家坳的族學建在了祠堂裏。擺了祖宗牌位的牆壁後麵,建了一個沒有頂的天井,天井的後麵就是開放式的學堂了。
支撐學堂的兩根大柱子上,掛著一副巨型對聯。
“詩書流芳百代,緬懷先祖傳世澤,文章遠接千秋,激勵後人振家聲。”
為了光線明亮,學堂隻有三麵牆,直接通天井,夏天曬,冬天冷,清苦的很。
族學裏學生眾多,最多時有超過二百人,年齡分布六到十六歲,所以學堂裏按學習進度分三個階段習字班,講義班,進取班。
習字班隻教音韻識字,課程也少,班裏都是十歲以下的孩子,被安排在教室靠裏的一角。
進取班人數最少,隻有幾個致力於科舉的族人,有時他們還要充當習字班的教師,所以他們被安排在教室靠裏的另一角,與先生們的書桌比鄰。
講義班人數最多,通過習字班的考核就可以進入,學習的內容自然是儒家經典。
但因為學生多,年齡分布廣,基礎參差,所以上課方式很古板,就是學生自己背誦經典,然後不懂的再由老師統一講解。
所以每一節課的內容都會橫跨好幾本書。
我在習字班待了一年,就進入了講義班,被這種授課方式折磨得非常痛苦。
不過,眾多先生中,有一位比較特殊。
這位先生也姓柳,卻不是我們族人,他這位柳是實實在在的河東柳氏。
天寶十四年也就是我出生的前一年,節度使造反,從那之後一直戰亂不斷。
柳先生和他的同族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柳家坳附近的村子躲避戰亂。
我的外公三顧茅廬才把柳先生請到了我們的族學。
這位柳先生來時才二十歲出頭,卻是天寶十四年的進士,算一算十幾歲就中舉了,當真是了不得。
柳先生和族裏的先生都不一樣,他不講《論語》,而是給講義班講授《左傳》和《周易》。
講課方式也很獨特,他講課是站著的,站在學生的正前方,按照自己的進度講解。
而且並不要求我們背誦,隻要求我們對課上的內容進行總結,寫成文字交給他,字數不限,隻要是真實的感悟。
有人曾對《鄭伯克段於鄢》的總結,隻寫了一句話,“勝於智,愧於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惜那時老青牛已經歲數大了,沒享兩年豔福就走了。
我父親堅持按家人的標準給他辦了葬禮,把老牛埋在了山裏的祖墳邊上。
我家後來的小牛也是那頭老牛的後代。
第二個影響就是我上學了。
外公知道了事情的經過,誇我小小年紀就能夠應對這種危險,確實是天選之人,然後要求我必須要盡早上學。
我當時很不理解,為啥明明自己做了很厲害的事,外公還要懲罰自己。
可現在想想,在柳家坳上學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
柳家坳的族學建在了祠堂裏。擺了祖宗牌位的牆壁後麵,建了一個沒有頂的天井,天井的後麵就是開放式的學堂了。
支撐學堂的兩根大柱子上,掛著一副巨型對聯。
“詩書流芳百代,緬懷先祖傳世澤,文章遠接千秋,激勵後人振家聲。”
為了光線明亮,學堂隻有三麵牆,直接通天井,夏天曬,冬天冷,清苦的很。
族學裏學生眾多,最多時有超過二百人,年齡分布六到十六歲,所以學堂裏按學習進度分三個階段習字班,講義班,進取班。
習字班隻教音韻識字,課程也少,班裏都是十歲以下的孩子,被安排在教室靠裏的一角。
進取班人數最少,隻有幾個致力於科舉的族人,有時他們還要充當習字班的教師,所以他們被安排在教室靠裏的另一角,與先生們的書桌比鄰。
講義班人數最多,通過習字班的考核就可以進入,學習的內容自然是儒家經典。
但因為學生多,年齡分布廣,基礎參差,所以上課方式很古板,就是學生自己背誦經典,然後不懂的再由老師統一講解。
所以每一節課的內容都會橫跨好幾本書。
我在習字班待了一年,就進入了講義班,被這種授課方式折磨得非常痛苦。
不過,眾多先生中,有一位比較特殊。
這位先生也姓柳,卻不是我們族人,他這位柳是實實在在的河東柳氏。
天寶十四年也就是我出生的前一年,節度使造反,從那之後一直戰亂不斷。
柳先生和他的同族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柳家坳附近的村子躲避戰亂。
我的外公三顧茅廬才把柳先生請到了我們的族學。
這位柳先生來時才二十歲出頭,卻是天寶十四年的進士,算一算十幾歲就中舉了,當真是了不得。
柳先生和族裏的先生都不一樣,他不講《論語》,而是給講義班講授《左傳》和《周易》。
講課方式也很獨特,他講課是站著的,站在學生的正前方,按照自己的進度講解。
而且並不要求我們背誦,隻要求我們對課上的內容進行總結,寫成文字交給他,字數不限,隻要是真實的感悟。
有人曾對《鄭伯克段於鄢》的總結,隻寫了一句話,“勝於智,愧於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