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重生之大梁悍匪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1章 楔子(1/3)

話說五百年前趙國末代君主荒淫無道,殘害忠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耗費人力物力大肆搜羅民間美女,廣修宮殿,極盡奢華,當時有一位詩人曾作詩感慨,“瑰麗宮殿耀霞光,珠寶玉石盡奢華。”,麵對麵對國庫的虧空竟另辟蹊徑,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強加在百姓身上,興許是這位末代的君主惹得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那幾年各地常年大旱,顆粒無收,易子而食的事情隨處可見。而此時這位君主仍是醉生夢死,沉溺在溫柔鄉中。殊不知,亡國的危險正在一點點靠近。
天怒人怨下,中原大地燃起了如火如荼般的農民軍起義。麵對眾誌成城的各路起義軍,早就軍心渙散的趙軍紛紛望風而降,起義軍勢如破竹,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結束了一個王朝的統治,為了懲罰這個壓迫百姓的亡國君主,將其淩遲處死。
“一鯨落,萬物生”,龐大的王朝轟然倒塌,讓許多支起義軍有了“那狗屁的亡國君主都能做天子,我又有何不可的想法”,繼而,各自為戰,逐鹿天下,原本以為能夠迎來和平的百姓們再次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熱的戰爭中。
後起之秀梁霸先,打出“我本無意逐鹿,卻知蒼生苦楚,所以竭盡所能還中原大地一個朗朗乾坤”口號,一時之間,數以萬計的軍隊投入其麾下,所過之城,百姓皆是夾道歡迎,可謂是眾望所歸。
而後,梁霸先帶著百姓們的期盼,揮師剿滅各地起義軍,兵鋒所向,無人可擋。
此時的中原大地,僅剩粱霸先一股勢力,不久後,梁霸先以自己的姓氏為國號,是為梁國,為了履行當初的諾言,他重視農業發展,取消以往的苛捐雜稅,減輕百姓的壓力。同時注重改革,為了方便治理,重新把天下劃分為九州,提倡儒學,設立科舉製度。
梁霸先在位二十六年,在這二十六年內,在內,百姓生活富足,不用為吃了上頓沒下頓發愁,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在外,兵強馬壯,四方來朝。
為了紀念梁霸先一生所做的功績,繼任者為其加諡號“梁太祖”。
這五百年中,大梁也發生過內亂和起義,但都挺了過來,後來“神宗中興”又讓大梁強盛一時。
不過五百年過去了,大梁如同一位久臥病床不起的老人,似乎也要迎來它的大限,當今大梁皇帝梁克用登記二十餘載,早幾年還能上朝勉強處理政事,可現在久居後宮,不理朝政,打破了曆朝曆代在位之期不上朝整整二十年的最長時間記錄,整個大梁朝堂,三足鼎立,朝堂上兩位皇子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後宮中長公主積蓄力量,待時而發,在這種情況下,上至一品大員下至不入流的小吏壓榨百姓,中飽私囊。
七年前,曾有一支聲勢浩大的紅巾起義軍,在最鼎盛時期曾占領了大半梁國的領土,驚慌失措的皇帝才急忙調集軍隊平叛,世事難料,也許是大梁大限未至,自起事以來戰無不勝的這支紅巾起義軍接連敗退,屢屢受挫,直到最後二十萬大軍竟被全數坑殺,死狀極其慘烈,據說那被坑殺的周圍數十裏的地界,如今是陰氣沉沉,平常沒人敢往那裏去。
“知恥而後勇”這句話顯然對這位梁國皇帝不起任何作用,這位皇帝並沒有痛定思痛,勵精圖治治理國家,反而認為剿滅紅巾起義軍是自己雄才大略的原因,甚至自認為比肩太祖,大肆封賞平叛有功的將領,命其鎮守一方。
紅巾起義軍滅亡後,在沒有足夠的力量下,中原大地上也沒人願意再做出頭鳥明目張膽的反梁。不少百姓、強盜等嘯聚山林,占領一方天地做起了“簡易般皇帝”,繼續蠶食著垂垂老矣的“大梁”。
………………
定武七年,十二月,冬。
不知為何,這個冬季,天氣異常寒冷。西北風刀子似的刮過行人的臉,枯枝無力地吱吱作響,做著最後的掙紮。出門辦事的人們用大衣將自己捂得緊緊的,瑟縮著身子在路上匆匆行走。活潑好動的孩子們也早早躲進溫暖的家中,不願出來嬉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