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識心種子(1/2)
上卷講到雲隱師父紀念圓光法師周年法會圓滿結束,幾千人參加非常殊勝,在這場法會中,表達了弟子們對圓光師父的哀思,同時也讓更多人相信佛法是真實不虛。佛法的特性就是感恩,感恩在佛教是普通用語,但是感恩的含義可非常深奧,感恩真德如同頂禮佛足,受化感恩,不唯感恩,憨山大師曾經用感恩懷德來表達我們心存真性,性德等同,平時大家語言感恩,並非不是感恩,但和真正性德相隨的感恩是不一樣的。而雲隱師父帶領大眾,正是懷德之心的感恩,才有了香火旺盛,信眾潮湧的盛況,這就是感恩之功德。德在佛教中是一個常見的字,通常與功德組合,而儒家文化常用的是道德組合,這兩者差別是什麽?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勝鬘經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而道德的解釋又是一碼事,道德則為人類社會生活規範中必要的個人規製。孔子提倡以仁、德為中心之人倫關係,基督教天主教等亦極重視道德力量。以耶穌神愛之中的博愛精神而愛鄰人,從而展開其倫理思想,這是道理的理性。所以用道德規範教育他人,而用功德圓滿本性,這就是道德與功德的差別。雲隱師父既用道德規範僧眾,同時也叫大眾積功累德成就菩提,組織大眾出坡勞動,這也是寺院所有人的必須做的事情,寺院需要的勞動工具很多,大部分都是師父們自己動手製造的,犁鏵,鋤頭,鐵鍬,挑水桶都是木頭做的,一年四季,夏種秋收,解決寺院僧人的夥食問題,這就成為為農禪並舉,日常僧人也出山采藥,防患一些小病,抽空學習一些基礎的病理知識,幫助山下村民解決一些頭痛腦熱的問題,慢慢寺院也就發展起來了,燒香的香客很多,寺院一直是免費提供大眾吃齋,偶爾有人布施,就當做寺院的開銷了。這就是清貧的修行生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