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脫胎換骨(2/2)
生死同具歸來性,脫胎換骨硬道理,八期含攝出入住,轉凡成聖脫輪回。
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這是成就是次第過程,上卷講到,八位三部,意思指入胎需要八個不同差別狀態,完善這八個差別位,才算是真正的入胎,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開悟見性,而開悟見性的狀態,須具備八個差別位,才算真正的開悟見性。第一個在經典中用聚合受位,即羯羅藍位。第二,二七所受,這是遏部曇位,三七所受。第三健南位,健壯的意思,四七所受。第五,五七日之後,四支諸根,形分具足,是名缽羅賒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第六,發毛爪位。第七根位具眼,第八彼所依處稱形位。所說開悟見性原來需要八個位次條件,才算真正的開悟見性,而在近代佛教中,能夠達到這樣水平的人,實乃不容易。多數人證悟之顯,也隻停留在聚合所受之位。難怪藏密整天說,密宗是最高法門,其實密宗人這樣的說,不是不正確,是他們理解的依然是教理,如果真實達到這樣證量那可了不得。所以文字佛,人人都會,實入胎很少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顯化赫位,離開胎藏萬萬不能,修行可不是兒戲,那必須實打實證入才行。
我們再說住胎,住胎在佛教中講的非常細致,依人生八期來解釋的,為什麽要用人生呢,佛性是誰生的呢?必然是人,所以住胎期、在生時、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和殘年表達胎藏的狀態,而這八個時期的表達,也非我們大腦思維的理解,那講的是胎性喻說。在過去的經典中表達的是佛陀示現和化現。八相十相表達,入胎到住胎需要具備五種瑞相,(1)放大光明,(2)大地震動,(3)諸魔宮殿隱蔽不現,(4)日月星辰無複光明,(5)天龍等眾悉皆驚怖。住胎也必須符合住胎狀態,否則都是不為聖量。在修行高深法門的時候,切記一個。佛法是脫胎換骨法,不是理論邏輯法,佛法是生死雙依法,不是死後再生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這是成就是次第過程,上卷講到,八位三部,意思指入胎需要八個不同差別狀態,完善這八個差別位,才算是真正的入胎,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開悟見性,而開悟見性的狀態,須具備八個差別位,才算真正的開悟見性。第一個在經典中用聚合受位,即羯羅藍位。第二,二七所受,這是遏部曇位,三七所受。第三健南位,健壯的意思,四七所受。第五,五七日之後,四支諸根,形分具足,是名缽羅賒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第六,發毛爪位。第七根位具眼,第八彼所依處稱形位。所說開悟見性原來需要八個位次條件,才算真正的開悟見性,而在近代佛教中,能夠達到這樣水平的人,實乃不容易。多數人證悟之顯,也隻停留在聚合所受之位。難怪藏密整天說,密宗是最高法門,其實密宗人這樣的說,不是不正確,是他們理解的依然是教理,如果真實達到這樣證量那可了不得。所以文字佛,人人都會,實入胎很少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顯化赫位,離開胎藏萬萬不能,修行可不是兒戲,那必須實打實證入才行。
我們再說住胎,住胎在佛教中講的非常細致,依人生八期來解釋的,為什麽要用人生呢,佛性是誰生的呢?必然是人,所以住胎期、在生時、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和殘年表達胎藏的狀態,而這八個時期的表達,也非我們大腦思維的理解,那講的是胎性喻說。在過去的經典中表達的是佛陀示現和化現。八相十相表達,入胎到住胎需要具備五種瑞相,(1)放大光明,(2)大地震動,(3)諸魔宮殿隱蔽不現,(4)日月星辰無複光明,(5)天龍等眾悉皆驚怖。住胎也必須符合住胎狀態,否則都是不為聖量。在修行高深法門的時候,切記一個。佛法是脫胎換骨法,不是理論邏輯法,佛法是生死雙依法,不是死後再生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