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盛世文會(2/2)
還有人提君字,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時間大堂內眾說紛紜,每個提字的人都有人擁護,也有人否定,百人百姓,千人千麵,竟誰也說服不了誰。
賢親王看著混亂的場景,心想你們不是要打消階級觀念嘛,現在可倒好,各抒己見,難爭高下,看你們怎麽辦。
他搖頭晃腦的說:“皇兄啊,這人心自不同,花有別樣紅,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理,但總得有個人論斷那。”
太子太傅作為《開越大典》的纂修官複審,此時也有點茫然,“物有萬象,哪個觀點可能都是冰山一角,實在難以窺一斑而知全貌啊。”
賢親王看向戶部尚書,他立刻心領神會,奏報道:“官家,崔翰林一直籌備文會,想必對《開越大典》的理解要遠勝於我們,不知......”
他這就是戴高帽,準備難為人。
此時最難的一棒交給了崔容時,不少大臣懷著看熱鬧的心態參會。年輕人什麽事都想挑大梁,今天麵對大越朝的文壇巨匠,倘若他不能以德服人,以後他崔容時再想主張什麽,想必也沒人會聽。
仁宗也是聽的左右搖擺,每個人說的好像都對,卻也都不對,總有一種缺失感。
“崔翰林,諸位大臣都認可你的學識,不如你也講講?”
整個大殿聽到仁宗發話瞬間安靜,他們左顧右盼,崔翰林是誰?
有人解釋道:“今科狀元崔容時不就是崔翰林嘛。”
有人不服氣:“狀元怎麽了,我們裏這麽多人,先生、學者都有,不一定就比他崔容時差啊。”
還有人故意引導輿論:“聽說當朝太尉就是他祖父,這個狀元還不知道怎麽來的呢。”
大堂裏竟然響起此起彼伏的嘲諷聲,對於一個被官家欽點的年輕人,他們多少有些不服氣。
但他們沒有察覺的是,有人在暗中引導他們的情緒,唯恐天下不亂。
崔容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拋出自己的觀點,反而說:“佛語有雲:千江千水,千水一月,千佛千麵,千麵一心,眾位心中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答案。但我想問,是誰讓我們成為今日的樣子,我們共同擁有的又是什麽?”
在場的眾人陷入沉默,是誰讓他們識文斷字,是誰讓他們成長,他們共同擁有的又是什麽?
這種沉默在延長,有些人有了答案,但是他們不想說,仿佛說了就是認可崔容時的觀點。
陸梓明起身,鄭重作揖,“是師,是老師。”
陳有賓和孫元苑兩位先生相視而笑,他們仿佛知道了崔容時要講什麽。
崔容時點頭應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師者學之眾也。這世間有一字之師,一世之師,十世之師,百世之師,萬世之師,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件事,也許是一本書,但我們一定有師引路,指明方向。”
仁宗聽到崔容時的話深受觸動,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朕希望這本《開越大典》能夠成為萬千學子的萬世之師,為後人指明方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一時間大堂內眾說紛紜,每個提字的人都有人擁護,也有人否定,百人百姓,千人千麵,竟誰也說服不了誰。
賢親王看著混亂的場景,心想你們不是要打消階級觀念嘛,現在可倒好,各抒己見,難爭高下,看你們怎麽辦。
他搖頭晃腦的說:“皇兄啊,這人心自不同,花有別樣紅,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理,但總得有個人論斷那。”
太子太傅作為《開越大典》的纂修官複審,此時也有點茫然,“物有萬象,哪個觀點可能都是冰山一角,實在難以窺一斑而知全貌啊。”
賢親王看向戶部尚書,他立刻心領神會,奏報道:“官家,崔翰林一直籌備文會,想必對《開越大典》的理解要遠勝於我們,不知......”
他這就是戴高帽,準備難為人。
此時最難的一棒交給了崔容時,不少大臣懷著看熱鬧的心態參會。年輕人什麽事都想挑大梁,今天麵對大越朝的文壇巨匠,倘若他不能以德服人,以後他崔容時再想主張什麽,想必也沒人會聽。
仁宗也是聽的左右搖擺,每個人說的好像都對,卻也都不對,總有一種缺失感。
“崔翰林,諸位大臣都認可你的學識,不如你也講講?”
整個大殿聽到仁宗發話瞬間安靜,他們左顧右盼,崔翰林是誰?
有人解釋道:“今科狀元崔容時不就是崔翰林嘛。”
有人不服氣:“狀元怎麽了,我們裏這麽多人,先生、學者都有,不一定就比他崔容時差啊。”
還有人故意引導輿論:“聽說當朝太尉就是他祖父,這個狀元還不知道怎麽來的呢。”
大堂裏竟然響起此起彼伏的嘲諷聲,對於一個被官家欽點的年輕人,他們多少有些不服氣。
但他們沒有察覺的是,有人在暗中引導他們的情緒,唯恐天下不亂。
崔容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拋出自己的觀點,反而說:“佛語有雲:千江千水,千水一月,千佛千麵,千麵一心,眾位心中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答案。但我想問,是誰讓我們成為今日的樣子,我們共同擁有的又是什麽?”
在場的眾人陷入沉默,是誰讓他們識文斷字,是誰讓他們成長,他們共同擁有的又是什麽?
這種沉默在延長,有些人有了答案,但是他們不想說,仿佛說了就是認可崔容時的觀點。
陸梓明起身,鄭重作揖,“是師,是老師。”
陳有賓和孫元苑兩位先生相視而笑,他們仿佛知道了崔容時要講什麽。
崔容時點頭應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師者學之眾也。這世間有一字之師,一世之師,十世之師,百世之師,萬世之師,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件事,也許是一本書,但我們一定有師引路,指明方向。”
仁宗聽到崔容時的話深受觸動,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朕希望這本《開越大典》能夠成為萬千學子的萬世之師,為後人指明方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