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我們的家1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1章 未命名草稿(1/5)

我們生活在一個藍色的星球上,這個星球上有7大洲,四大洋,分別是,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而我們生活在亞洲的東部,國家是—中國。
中國境內又分為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分別來介紹中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第一篇,江蘇篇
蘇州園林
拙政園(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178號。明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鄉的禦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園,取西晉潘嶽《閑居賦》“築室種樹……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題名拙政園。後屢易其主,並幾度入官,迭經興衰分合。1860年至1863年曾屬太平天國忠王府。1951年整修。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占地麵積78畝(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現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鬆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麵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拙政園的整個環境雖由人做,自然生態的野趣卻十分突出,尚保留著明代建園之初的風範,被認為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和中國園林藝術的珍貴遺產。
留園
留園,曾名“東園”、“寒碧山莊”,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留園路338號,南臨留園路,北至半邊街,東鄰市汽車客運集團有限公司,西為繡花弄,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其後多有荒廢易主,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複留園,其後不斷修繕整治。國家A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麵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整個園林采用不規則布局形式,使園林建築與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雲牆和建築群把園林劃分為中、東、北、西四個不同的景區。留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麵積四分之一。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範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
獅子林
獅子林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國古典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之一。屬於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同時又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麵呈長方形,麵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
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
網師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南部帶城橋路闊家頭巷11號,距離上海虹橋機場約120公裏。是蘇州園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園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誌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後廢。至清乾隆年間(約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
網師園幾易其主,園主多為文人雅士,各有詩文碑刻遺於園內,曆經修葺整理。網師園占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較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鬆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
網師園是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四進,自轎廳、大客廳、擷秀樓、五峰書屋,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
網師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周莊古鎮景區
周莊古鎮位於蘇州城東南,昆山、吳江、上海三地交界處,是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周莊古鎮四麵環水,因河成鎮,依水成街,以街為市。主要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等。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著14座建於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800多戶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舊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
主要景點
雙橋
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梁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沈廳
沈廳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共有大小房屋100餘間。
張廳
張廳是江南民居中比較典型的前廳後堂格局,是周莊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張廳占地麵積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間60餘間,前後分為六進,還有一個私家後花園。
富安橋
富安橋位於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傳橋旁有總管廟,所以它原名總管橋。橋的四個角上都有一座樓房,而且樓房一、二樓之間是沒有樓梯的,必須走到外麵橋階上繞上去,橋上有五塊江南一帶罕見的武康石。
南京鍾山-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中山陵園風景區位於鍾山,鍾山屬於寧鎮山脈西段的中支。山體東西最大長度7千米,南北最寬處約3千米,平麵呈尖端朝北的等邊三角形,麵積約20平方千米。山有三峰,形似筆架,又如座鍾。居中的主峰,稱北高峰,海拔448米,為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東為第二峰,名為小茅山,海拔360米,向東一直至於馬群;西為第三峰,稱作天堡山,亦名西岩峰,海拔250米,緊靠南京東側城牆邊,其延伸到城內的餘脈叫富貴山,與太平門內西側的覆舟山、雞籠山形斷脈連。鍾山的北坡,由質軟的紫色砂頁岩組成;南坡與山脊,為堅硬的石英礫岩構成。山地東、南兩側的水流,匯入秦淮河;西坡的水流,注入玄武湖,匯至金川河;北麓的水流,經山間小溪匯入揚子江。
中山陵園風景區,全稱為南京市鍾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城東的鍾山(紫金山)區域,成立於1982年11,總麵積約31平方千米。
中山陵園風景區是鍾山風景名勝區的兩大組成區域之一,主要由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和靈穀景區三大核心景區以及其他景點組成。中山陵園風景區擁有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中山陵、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靈穀寺、遠東第一別墅—美齡宮四處核心景點。
1982年11月,中山陵園風景區(作為鍾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評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中山陵園風景區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部,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十裏內秦淮河為軸線、明城牆為紐帶,串聯起眾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古跡,麵積4.69平方千米,東起東水關,西至西水關(今水西門),分為夫子廟-白鷺洲景區、老門東-老門西景區、大報恩寺-金陵兵工廠景區、朝天宮-評事街景區,是中國第一個開放式5A級景區。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以儒家思想與科舉文化、民俗文化等為內涵,集自然風光、山水園林、廟宇學堂、街市民居、鄉土人情、美食購物、科普教育、節慶文化於一體,不僅是南京曆史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夫子廟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秦淮河是中國第一曆史文化名河,明城牆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垣,三者交織串聯起大量景點,形成獨具南京特色的文化風光帶景區。
1990年,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00年,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5];2010年4月,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21年10月,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有關秦淮河的詩句,清·戴名世《種樹說》:“頃餘僑居秦淮之上,而城之西北多有間曠之地,居民多種樹為生。
唐·杜牧《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南唐·李煜《浪淘沙》詞:“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元·傅若金《金陵晚眺》詩:“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既是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訪佳麗,倒也有趣!
元·傅若金《金陵晚眺》詩:“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既是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訪佳麗,倒也有趣!”
金雞湖景區
金雞湖(Jinji Lake),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老城區東北部、蘇州工業園區中部,南鄰獨墅湖,中心位置處於北緯31°18′,東經120°42′,水域麵積7.4平方公裏。
名稱由來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女兒瓊姬在勾踐進貢了西施之後便失去了父愛。夫差和西施在蘇州城西靈岩山姑蘇台,享樂遊玩不理政事。瓊姬發現勾踐別有用心,幾次向父親提出提防勾踐。夫差不信,反而聽了西施的話,把瓊姬趕到蘇州城東未名大湖中的一個荒島上去“麵湖思過”。
後來,當越國軍隊兵臨姑蘇城下,為了保命,夫差準備把女兒作為“禮物”送給勾踐請罪求和。瓊姬聽得知這個消息後,痛不欲生,就跳進湖泊自盡了。傳說,人們為了紀念瓊姬,便把這個湖泊叫做“瓊姬湖”。由於吳語發音中的“瓊姬”和“金雞”的讀音相近,因而“瓊姬湖”被逐漸稱為“金雞湖”了。
同裏古鎮景區
同裏古鎮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宋代建鎮。鎮區內始建於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眾多,“川”字形的15條小河把古鎮區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中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明清街
古鎮商業街之一。1996年建,長160餘米,為明清建築風格,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兩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遺風”四字由費孝通題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