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智囊續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三 章 【明智】聰明的智慧(3/5)

除了應對日常瑣事和危機外,李蓮英還以其深謀遠慮的智慧,多次輔佐慈禧太後處理國家大事。他深知慈禧太後的心思和意圖,經常為她出謀劃策,使她能夠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在洋務運動期間,李蓮英積極支持慈禧太後引進西方科技和文化,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慈禧太後物色了一批有才華的官員和學者,共同推動國家的改革和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國家的實力,也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和擁護。他憑借隨機應變、機智應對和深謀遠慮的智慧,成功化解了眾多難題和危機,贏得了慈禧太後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他也為國家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了晚清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宦官人物。
李鴻章
李鴻章改掉惡習——細節決定成敗
李鴻章愛遲到,而曾國藩則是一個嚴守時刻的人。一次,李鴻章又遲到了,曾國藩決定借此機會好好教育一下他。
那天早晨,天空微亮,曾國藩按時坐在餐桌前,等待李鴻章一起用早餐。然而,等了許久,李鴻章仍未出現。曾國藩心中有些不悅,但並未表露出來,靜靜地等待著。
終於,李鴻章匆匆趕來,一屁股坐在餐桌前,喘著粗氣說:“老師,不好意思,我又遲到了。”
曾國藩麵無表情地看著李鴻章,淡淡地說:“少荃,你可知遲到的壞處?”
李鴻章有些尷尬地低下頭,沒有回答。
曾國藩接著說:“時間是寶貴的,它不會因任何人而停留。一個人若不能尊重時間,便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你是國家的重器,未來要承擔大任,如何能讓他人對你信任有加,若連最基本的守時都做不到?”
李鴻章聽後,心中十分慚愧,他知道老師的話中蘊含著深深的教誨。他明白,守時不僅僅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責任和信譽。一個人如果不能守時,便失去了與他人合作的基礎。
曾國藩繼續說:“為師今天教你守時的重要性,希望你能銘記於心。時間就像流水,一去不複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時間,善於利用時間。你若想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嚴守時刻。”
李鴻章虛心接受教誨,他表示一定要改正自己的缺點,不再讓老師失望。從那以後,李鴻章真的做到了守時,不僅在與曾國藩相處時如此,而且在處理國家大事時也一直恪守守時的原則。
這個小故事雖然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它告訴我們,守時是一種基本的品質,是我們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一個不守時的人,很難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此外,曾國藩還通過實際行動向李鴻章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煉自己的品性。他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李鴻章,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具備的品質是尊重時間、信守承諾。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卻值得我們深思。它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品質和修養。無論是守時、尊重他人還是珍惜時間,這些看似簡單的品質,實際上是我們成為優秀人士的關鍵。
楊秀清
幹練的東王——楊秀清解圍
楊秀清是太平天國的東王,他的智慧和謀略在太平天國的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一個關於楊秀清的智慧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是後人杜撰,但它反映了人們對楊秀清智謀的認可。
故事發生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初,當時清軍的鎮壓非常嚴厲,太平軍的處境異常艱難。楊秀清與其他幾位領袖一起,帶領著太平軍在廣西山區與清軍周旋。
一次,清軍得知太平軍藏匿在一個山穀中,便調集重兵包圍了山穀,準備一舉殲滅太平軍。太平軍的食物和水源都被切斷,士兵們饑渴難耐,形勢十分危急。
楊秀清觀察了周圍的地形,發現山穀中有一個小湖,但是由於湖水混濁,大家都不願意飲用。楊秀清想到了一個計策,他命令士兵們在湖邊挖了很多小坑,將湖水引入坑中。由於小坑較小,湖水在坑中靜止後逐漸變得清澈。士兵們得以解渴,士氣大振。
接著,楊秀清又命令士兵們在山穀中收集大量的幹草和樹枝,堆放在山穀的幾個入口處。當夜幕降臨,楊秀清命令士兵們點燃了這些幹草和樹枝。濃煙隨著夜風飄向山穀外,清軍看到煙霧以為太平軍在焚燒輜重準備突圍,於是放鬆了警惕。
然而,楊秀清並沒有選擇在夜裏突圍,而是等到淩晨時分,當清軍最為疲憊的時候,他親自率領精銳部隊悄無聲息地從另一側山崖攀爬而下,繞到清軍的背後發起突襲。清軍猝不及防,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最終撤圍而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