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變故(3/5)
唱不完多少燕趙悲歌
曆史以其遺跡忠告世人
歲月因其公正判決生命
長城站起來了
站成一座閃閃的豐碑
豐碑上寫滿無數 無數英雄的名字
3
和林山遠一同被現代生活報社招進來的,是一名是家住惠州市內的女孩子小雪,她剛剛大學畢業。兩人被分配在采編部。
報社主要分為三個部門,采編部、廣告部和發行部。報為周報,每周二、周五各發行一期,每期八版,一般發行量為五千份。廣告多時擴充為十二版或十六版,也可發行一萬份乃至兩萬份。
一九九五年時,現代生活報發行兩萬份;一九九六年,發行一萬份;一九九七年,發行五千份,對外仍稱發行兩萬份。
因為發行量大於惠州晚報,現代生活報自稱是惠州第三大媒體,排在惠州日報、電視台之後。
報社創刊於一九九五年,首任社長曹風已移民美國,現任社長曹青是曹風的妹妹,是一位作家。
據報社內部人講:一九九四年,傳說廣州將成為直轄市,廣東省會將遷到惠州,許多內地文人便紛紛湧入廣州或惠州,準備大展鴻圖。一九九五年,大家已知道重慶將成為直轄市,一群流落到惠州的文人,沒了生計,當年創辦了六家媒體,包括惠州晚報、惠州電台、現代生活報等。而在東莞,一九九七年隻有日報、電視台、晚報三家媒體。
現代生活報全部工作人員不到二十人。報社隻有一輛麵包車,主要是發行部在使用,其他人都是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報社租的房子是一幢四層樓,帶一個小院。一樓、二樓為辦公室,三樓、四樓為員工宿舍,廚房和小食堂在一樓小院邊。
采編部原有六個人,走了兩人,又招兩人。主任是湖北人,三十多歲,離婚時淨身出戶來到惠州,與本市一名女子住在一起,還沒結婚。廣告部有八個人,記者名片上印刷的名稱是經濟部。發行部有四個人,負責版麵設計、文字校對、送印及分發報紙。
報社每月隻給每人一百元的交通補貼費。工資靠廣告及發文提成,廣告提成為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五。
采編部主任指派兩名老記者幫帶林山遠和小雪,培訓期為三天,教授如何以新聞體裁寫作,又如何能抓住讀者眼球。林山遠問師傅,采編寫文章怎麽會有收入。
師傅說:全報社所有人都可以拉廣告,包括社長甚至燒飯師傅,隻有別人主動找上門的廣告屬廣告部接。封麵整版每期收費十二萬,封底十萬,如果連做多期廣告則酌情減價。
采編部記者寫的文章,有收錢的和不收錢的。收錢的稱為“軟廣告”,提成與硬廣告(圖片廣告)是一樣的。軟廣告以字數算錢,一般價格為每字兩元;“報眼”每字五元,報頭、報尾每字三元或四元,“騎縫”每字一元;計字收費時去掉零頭。
不收錢的文章,一是為報紙撐門麵、保證質量,二是為了下一次拉廣告做鋪墊。報紙作為一種語言媒體,是為維護社會道德風尚和國家政策做宣傳——即所謂“人民的喉舌”。報紙上的這類宣傳文章,一部分靠轉載其它媒體資料,一部分靠采編部記者去發掘和寫作,每名記者每周至少要有兩篇稿子交給主編。
總之,不收錢報社就沒法生存,記者就沒有收入。全市八家媒體,競爭激烈,但若是能拉到一個整版或半版的大單,提成百分之四十,這一年就有了保障。
師父說,一百元的交通補貼哪裏夠,每天坐公交車,少說也得花個八塊十塊的,若打的則更貴了,不如買輛自行車。於是,林山遠花一百元買了輛半新自行車。
林山遠又想,這每天都在外麵跑,不買個傳呼機是不行的,於是花七百元買了隻傳呼機。但林山遠沒有想到,培訓三天後,報社給新來的員工配傳呼機。那些傳呼機是離職記者使用過的,是報社兩年前統一購買的。林山遠因為自己買了傳呼機,就沒有用報社的傳呼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曆史以其遺跡忠告世人
歲月因其公正判決生命
長城站起來了
站成一座閃閃的豐碑
豐碑上寫滿無數 無數英雄的名字
3
和林山遠一同被現代生活報社招進來的,是一名是家住惠州市內的女孩子小雪,她剛剛大學畢業。兩人被分配在采編部。
報社主要分為三個部門,采編部、廣告部和發行部。報為周報,每周二、周五各發行一期,每期八版,一般發行量為五千份。廣告多時擴充為十二版或十六版,也可發行一萬份乃至兩萬份。
一九九五年時,現代生活報發行兩萬份;一九九六年,發行一萬份;一九九七年,發行五千份,對外仍稱發行兩萬份。
因為發行量大於惠州晚報,現代生活報自稱是惠州第三大媒體,排在惠州日報、電視台之後。
報社創刊於一九九五年,首任社長曹風已移民美國,現任社長曹青是曹風的妹妹,是一位作家。
據報社內部人講:一九九四年,傳說廣州將成為直轄市,廣東省會將遷到惠州,許多內地文人便紛紛湧入廣州或惠州,準備大展鴻圖。一九九五年,大家已知道重慶將成為直轄市,一群流落到惠州的文人,沒了生計,當年創辦了六家媒體,包括惠州晚報、惠州電台、現代生活報等。而在東莞,一九九七年隻有日報、電視台、晚報三家媒體。
現代生活報全部工作人員不到二十人。報社隻有一輛麵包車,主要是發行部在使用,其他人都是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報社租的房子是一幢四層樓,帶一個小院。一樓、二樓為辦公室,三樓、四樓為員工宿舍,廚房和小食堂在一樓小院邊。
采編部原有六個人,走了兩人,又招兩人。主任是湖北人,三十多歲,離婚時淨身出戶來到惠州,與本市一名女子住在一起,還沒結婚。廣告部有八個人,記者名片上印刷的名稱是經濟部。發行部有四個人,負責版麵設計、文字校對、送印及分發報紙。
報社每月隻給每人一百元的交通補貼費。工資靠廣告及發文提成,廣告提成為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五。
采編部主任指派兩名老記者幫帶林山遠和小雪,培訓期為三天,教授如何以新聞體裁寫作,又如何能抓住讀者眼球。林山遠問師傅,采編寫文章怎麽會有收入。
師傅說:全報社所有人都可以拉廣告,包括社長甚至燒飯師傅,隻有別人主動找上門的廣告屬廣告部接。封麵整版每期收費十二萬,封底十萬,如果連做多期廣告則酌情減價。
采編部記者寫的文章,有收錢的和不收錢的。收錢的稱為“軟廣告”,提成與硬廣告(圖片廣告)是一樣的。軟廣告以字數算錢,一般價格為每字兩元;“報眼”每字五元,報頭、報尾每字三元或四元,“騎縫”每字一元;計字收費時去掉零頭。
不收錢的文章,一是為報紙撐門麵、保證質量,二是為了下一次拉廣告做鋪墊。報紙作為一種語言媒體,是為維護社會道德風尚和國家政策做宣傳——即所謂“人民的喉舌”。報紙上的這類宣傳文章,一部分靠轉載其它媒體資料,一部分靠采編部記者去發掘和寫作,每名記者每周至少要有兩篇稿子交給主編。
總之,不收錢報社就沒法生存,記者就沒有收入。全市八家媒體,競爭激烈,但若是能拉到一個整版或半版的大單,提成百分之四十,這一年就有了保障。
師父說,一百元的交通補貼哪裏夠,每天坐公交車,少說也得花個八塊十塊的,若打的則更貴了,不如買輛自行車。於是,林山遠花一百元買了輛半新自行車。
林山遠又想,這每天都在外麵跑,不買個傳呼機是不行的,於是花七百元買了隻傳呼機。但林山遠沒有想到,培訓三天後,報社給新來的員工配傳呼機。那些傳呼機是離職記者使用過的,是報社兩年前統一購買的。林山遠因為自己買了傳呼機,就沒有用報社的傳呼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