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雲遊(4/5)
淨居寺門外,一棵千年銀杏和幾棵千年古柏仍在,它們是大地上真正的神靈,不是泥塑的貼金的佛像。生命就是如此,是可以真真實實感受到的存在。它們有自己的輪回,生老病死,但是它們的生死卻掌握在人類的手中。附近的人之所以不砍伐它們,大概是暫時還不需要它們。
大蘇山,這座因為淨居寺和蘇東坡而帶來名氣的山巒,現在恢複它天然的模樣,不過和雲山、霧山類似的一座山而己。唐代的劉禹錫說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東坡,大概就是人世的一位仙人吧。
人世間能夠成仙成聖的那些人,都是因為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例如魯班,例如蘇東坡。而眾生碌碌,他們總是希望菩薩能帶給他們什麽,而哪一位菩薩又能保護自己的泥身不滅?
人類的信仰,不過是信仰自己的希望或期望罷了。一些人努力實現自己的希望、期望,一些人隻幻想這些希望、期望憑空實現,用虔誠對待虛妄。大概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希望、期望的實現超出了自身的能力。
靈山寺比淨居寺毀得還要徹底,因為連一棵古木也沒留下。這座建於唐代的寺院,因為被朱元璋敕賜為聖壽禪寺,六百年來一直是豫南第一名刹,是什麽力量能夠讓它一朝泯滅?
這座山比大蘇山要高得多,風景也秀麗得多,所以才敢於使用“靈山”之名。在民間流傳著一句“靈山山靈”的俗語,而不說它的菩薩顯靈。光是這座山,人們就將它想象為一座仙山。
在靈山寺遺址,無見法師見到兩位偷偷上山敬香的婦女。婦女以為他是靈山寺的法師,一問,原來不是。無見問,那些師父們都去了哪裏?婦女答,都被強製還俗了。問,那你們到這裏來拜什麽?答,我們是來拜山的。
原來,在靈山寺被毀之後,仍有許多信徒前去拜山,後來就傳說出“靈山山靈”了。那麽,他們到底拜的是山神還是菩薩呢?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如果去掉後半句,僅說“山不在高”,這句話就是錯誤的,如同說“樹不在高”“河不在廣”一般。人類對於高、大的景仰、敬仰,是出於一種自然的本性——本能的敬畏。一頭大象站在那裏,連獅子也怕。大象到了無形,便是天,便是神。
三十年前,耳忘和尚來靈山寺受戒的時候,見過靈山寺有許多大樹、古木,為什麽沒留下來呢?大概,是這裏太過於接近平原,平原上是很難有大樹的。在人口密集的平原上,野外是沒有一棵大樹的,那些長在村莊的大樹,是作為風景樹或風水樹而保留的,就像長在寺廟邊的大樹一樣。
無見法師走進平原,麵對無邊的空曠,想起那句“野曠天低樹”的詩,對照的隻有一排排的白楊。白楊樹確實很高,卻不很粗,恐怕很難活到二十歲便被人砍伐了。再粗大一些的便是槐樹,卻再也見不到三十年前那樣的國槐了,幾乎全都是洋槐樹。這些速生的樹種,就像平原上的高粱或玉米一般。
每當夜晚,當他不肯借宿,露宿在一片樹林中時,他多麽想看到一棵鬆樹或者柏樹。可是沒有鬆樹,柏樹隻在墳地裏才有。
5
終於走到了淮河邊上。這條用以區分南北的河流,將兩個縣分隔開來。一條河是不能區分開氣候的,真正區分開南北氣候的隻能是大別山。由於曆史的原因,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宋金時期,南北統治者是以這條河作為分界線的,於是就形成南北風俗、文化的差異。
無見法師在山中呆久了,不知道時代變遷。這條曆史上作為天塹的河流,解放前劉鄧大軍南下時還是天險的河流,如今早已有了可通卡車的橋梁,橋梁兩側有人行道。想不到就這樣輕易地跨過了淮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蘇山,這座因為淨居寺和蘇東坡而帶來名氣的山巒,現在恢複它天然的模樣,不過和雲山、霧山類似的一座山而己。唐代的劉禹錫說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東坡,大概就是人世的一位仙人吧。
人世間能夠成仙成聖的那些人,都是因為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例如魯班,例如蘇東坡。而眾生碌碌,他們總是希望菩薩能帶給他們什麽,而哪一位菩薩又能保護自己的泥身不滅?
人類的信仰,不過是信仰自己的希望或期望罷了。一些人努力實現自己的希望、期望,一些人隻幻想這些希望、期望憑空實現,用虔誠對待虛妄。大概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希望、期望的實現超出了自身的能力。
靈山寺比淨居寺毀得還要徹底,因為連一棵古木也沒留下。這座建於唐代的寺院,因為被朱元璋敕賜為聖壽禪寺,六百年來一直是豫南第一名刹,是什麽力量能夠讓它一朝泯滅?
這座山比大蘇山要高得多,風景也秀麗得多,所以才敢於使用“靈山”之名。在民間流傳著一句“靈山山靈”的俗語,而不說它的菩薩顯靈。光是這座山,人們就將它想象為一座仙山。
在靈山寺遺址,無見法師見到兩位偷偷上山敬香的婦女。婦女以為他是靈山寺的法師,一問,原來不是。無見問,那些師父們都去了哪裏?婦女答,都被強製還俗了。問,那你們到這裏來拜什麽?答,我們是來拜山的。
原來,在靈山寺被毀之後,仍有許多信徒前去拜山,後來就傳說出“靈山山靈”了。那麽,他們到底拜的是山神還是菩薩呢?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如果去掉後半句,僅說“山不在高”,這句話就是錯誤的,如同說“樹不在高”“河不在廣”一般。人類對於高、大的景仰、敬仰,是出於一種自然的本性——本能的敬畏。一頭大象站在那裏,連獅子也怕。大象到了無形,便是天,便是神。
三十年前,耳忘和尚來靈山寺受戒的時候,見過靈山寺有許多大樹、古木,為什麽沒留下來呢?大概,是這裏太過於接近平原,平原上是很難有大樹的。在人口密集的平原上,野外是沒有一棵大樹的,那些長在村莊的大樹,是作為風景樹或風水樹而保留的,就像長在寺廟邊的大樹一樣。
無見法師走進平原,麵對無邊的空曠,想起那句“野曠天低樹”的詩,對照的隻有一排排的白楊。白楊樹確實很高,卻不很粗,恐怕很難活到二十歲便被人砍伐了。再粗大一些的便是槐樹,卻再也見不到三十年前那樣的國槐了,幾乎全都是洋槐樹。這些速生的樹種,就像平原上的高粱或玉米一般。
每當夜晚,當他不肯借宿,露宿在一片樹林中時,他多麽想看到一棵鬆樹或者柏樹。可是沒有鬆樹,柏樹隻在墳地裏才有。
5
終於走到了淮河邊上。這條用以區分南北的河流,將兩個縣分隔開來。一條河是不能區分開氣候的,真正區分開南北氣候的隻能是大別山。由於曆史的原因,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宋金時期,南北統治者是以這條河作為分界線的,於是就形成南北風俗、文化的差異。
無見法師在山中呆久了,不知道時代變遷。這條曆史上作為天塹的河流,解放前劉鄧大軍南下時還是天險的河流,如今早已有了可通卡車的橋梁,橋梁兩側有人行道。想不到就這樣輕易地跨過了淮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