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煙花的結果和舍利的前身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2章 雲遊(5/5)

從小,耳忘和尚就發現自己挺愛吃麵的,師父也愛。師父在世的時候,他倆吃麵甚至多過吃米。有了徒弟之後,就總是吃米了。
仙橋河一帶的人吃麵,卻從不蒸饅頭,他們隻吃水餃、饃饃、包子、煎餅、鍋貼、掛麵、麵條、麵片及油炸麵食。饅頭多麽簡易、方便,對南方人來說卻難以下咽,至少要就著鹹菜。無見法師的乞食,比以往容易多了,有時一次性討要幾個饅頭,夠吃一天。
隻有下雨天對無見法師是個考驗。夏天雨大,他不能總是在樹下避雨,平原上也沒有大樹。下雨時,他就要到別人的屋簷下。每次,屋主人總要將他讓入屋中,直到雨停也不讓走,說是他穿著布鞋;若是下午,則一定會留宿。有一次,屋主人執意要送他一把傘。
油紙傘太沉重了,天晴後,無見法師便將油紙傘轉贈與他人。看來不需要坐船花錢了,在驛城,他買了一把洋傘,既可防雨,也可遮住毒辣的太陽。他也買了一雙解放牌膠底鞋,下雨天有太多的泥濘,他不能等到天晴上路。
師父說,他是在黃河邊撿來的。師父給他取名耳忘,耳忘,耳亡,不就是一個邙字嗎?他的出生地一定也在邙山。黃河、邙山,就是他“從來處來,到去處去”的地方。
唯有親身走到邙山,像師父當年一樣,他才知道人是應該行萬裏路的。在僧人之中,有一種稱為行者,佛祖提倡化緣,也是要做一位行者的意思。隻是到了後來,僧人聚眾占據一座山、一座寺廟,甚至享受敕賜,衣食無憂,就懶得行走了。
在一座山中、一座廟中,如何普度眾生?如何弘揚佛法?不過是等眾生主動上門。依佛祖之意,出外化緣、弘揚佛法,乃是一種行動宣傳、一種行為藝術,必要時也可開壇講座。但是在現代這個社會,恐怕開壇講座已經行不通了。
現代之人,已經越來越相信科學,並使科學與佛教產生了衝突。西方之人,為什麽科學與宗教就沒有衝突呢?林響泉說,西方是先有宗教後有科學,難道中國不是如此嗎?
一路上,無見法師不再打聽寺廟,但少林寺還是要去一去的。
6
少林寺是中原第一名刹、佛教第一大宗禪宗祖庭,卻也被毀壞了,不過塔林、碑刻仍在。塔林與碑刻,即使軍閥馮玉祥、石友三也沒有將其破壞。
寺廟裏仍住著十幾位老和尚,種少量寺田維持生存。這些寧死不屈的老和尚,紅衛兵拿他們沒有辦法,但所有的佛像和經書都被搗毀了。
那些老和尚,每位都比無見年老。無見法師到少林寺時,他們正在地裏幹活,幹一會兒就幹不動了。無見和他們聊天,知道不僅少林寺遭了難,連俗家弟子也都遭了殃。
山下的少林寺俗家弟子,被禁止傳授武藝。之前紅衛兵團體間爆發武鬥,竟把罪名安在少林寺身上,說傳授武藝是“教唆小青年打架”。少林武師們被當成“複古典型”進行批判、批鬥,遊行示眾;空有一身本領,被打倒在地也不敢還手。
在少室山中,還住著幾位老尼姑,她們更不願意還俗。有時,她們脫下僧衣,走幾十裏山路下山乞討,大概每周需要下山一次。回到山中,又繼續她們的修行。
六十年代初的文物普查,少林寺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與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有關,一些人認為少林寺夠不上文物保護單位了。
想想少林寺的遭遇,魯班廟又算得了什麽?或許,中國人真的再也不需要宗教了,年輕的一代人,再也不會相信宗教了。每個人尋求內心寧靜的方式不同,不一定要靠宗教;林響泉不信佛,也能達到內心的寧靜。
沒有佛,無見法師能達到內心的寧靜嗎?無見開始懷疑自己。他的一生,是被命運安排好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