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煙花的結果和舍利的前身
導航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3章 去來(2/4)

3
在無見法師所掌握的曆史和地理知識中,邙山或北邙山是在洛陽的,為什麽鄭州會有邙山?自己的出生地,鄭州的北邙山,和洛陽的北邙山有什麽關係?
無見法師順著鄭花公路走,他想先到花園口,看看一九三八年曾給鄭州帶來滅頂之災的這個渡口。
這是一個苦難的城市,以它為都的國家都不久遠。商王仲丁於此建造商城,二十多年後就遷走了,都城遺址卻保留至今,在河南省遷省會於鄭州後才被發現。周朝管叔鮮封國於此建造管城,不幾年管國就被滅了,至今沒有發現管城遺址,卻成為一個回民區。鄭國、韓國並不以管城為都,都城在新鄭。
鄭州以北有兩個古老渡口,一個是桃花峪,另一個是花園口。至少在元朝以後,花園口渡口的位置更重要一些,北通新鄉、安陽以至都城北京。桃花、花園,這裏的人民是多愛花呀!
無見法師來到花園口,這裏是邙山區花園口人民公社。河堤是一條石砌的公路,下麵是古老的沿河土路。土路臨河的一側,樹木稀疏;公路臨河的一側,樹木整整齊齊。
公路堤的內側,有一條三丈寬的水渠,從黃河取水;跨渠有一座混凝土橋梁,鄭花公路的終點便是這裏。橋東側建有一個水閘,可將渠中之水注入鄭花公路邊的東風渠中。鄭花公路和東風渠兩側盡是良田,一碧萬頃種著水稻;一條比較寬的田埂路上立著“農、業、學、大、寨”的五個牌子。
沿河土路有幾個碼頭伸入河中。碼頭是一個長土台,兩邊種有樹木。長台兩側有下到水邊登船的小路,渡船就泊在小路入水處。碼頭兩邊的渡船較大,是機器驅動的木船。一些小船散係在河邊樹上,是由古老的渡船人單獨或兩人操縱的,依靠人力。大船要買票,定點開船,小舟則是包船。
那些沿習古老技藝的弄船人,船夫或稱船匠,多是青年、壯年,也有一位老者,年齡與無見法師差不多大。無見法師有些好奇,這位老者,是如何取得劃船資質的?
老船匠皮膚曬得和渡船一般黑,弓腰駝背,卻有一身健壯的肌肉,赤著上身。他坐在河邊樹下,用煙袋吸著旱煙,似看水又不看水,似看人又不看人。“白花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寫的就是這樣的老者。無見法師很想和他對飲,可惜並沒有酒錢,也非相識。
他很想坐船渡過河去,估計身上的錢還夠,於是就上了老人的小船。老人將旱煙袋別在腰後,解開纜繩,就過來劃槳,扔給無見法師一件救生衣,他自己卻不穿。無見法師問過船錢,知道夠一個來回。他隻是要體驗一下在黃河中乘船的感覺,並非真的要去河的對岸。
他問老人,這裏不是邙山麽?老人答,邙山在西邊。
遠嗎?不遠,十裏路就到了。
你年齡這麽大怎麽還劃船呢?我劃了四十年了,身體好得很。
這裏怎麽叫花園口呢?
老人說:這名字已有四五百年了。據祖上講,從前這裏叫桂花莊,有很多桂樹,和河岸上的一樣。明朝時有位吏部尚書,是桂家莊人,回鄉後在這裏建了一座五百多畝的莊園。莊園裏種植四季花草,春天有桃花、梨花、蘭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桂花、菊花,冬天有梅花,因此人們將桂家莊園稱為花園。後來,黃河在這裏決堤了,衝毀了桂家莊和花園,但一些樹木還在,人們就將此地改稱花園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您遇到問題,請點擊聯係我們: